|  铜绿假单胞菌为假单胞菌属的模式种。本菌首先从临床样本中分离所得,该菌感染使脓汁呈铜锈样的蓝绿色,故命名铜绿假单胞菌。       本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,土壤、水、空气中常见,对人和动物植物均造成危害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是目前各种医院内感染最为广泛,最严重的感染菌之一。此外亦存在于人的皮肤和肠道,成为人体的正常菌群。       由于本菌具有天然的和后天获得的耐药性,对多种抗生素耐药,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。在软膏、乳膏、和滴眼剂等外用制剂、原料药及口服制剂中该菌均有检出。所以为控制该菌对药品的污染,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,国外药典对某些原料药、口服制剂及外用制剂该菌作为特定菌进行控制。我国对外用制剂规定1g或1ml、10cm2药品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。 一、生物学性状 1.形态与染色       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阴性、直或微弯曲的杆菌,其菌体的长短不一,短的为球杆状,长为丝状,大小(0.5~1.0)um×(1.5~3.0)um。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菌株,其菌体在扫描电镜下为两端钝圆呈直杆状,菌体单个、成对或短链状排列。本菌无芽孢、无荚膜,多数常见的多为一根鞭毛在菌体一端,以单极鞭毛运动。胞壁外长有粘液层。受青霉素作用后,菌体可形成圆球体和菌丝体。 2.培养特性及生化特性       铜绿假单胞菌除在硝酸盐培养基中以外都是专性好氧。最适生长温度为35℃,在42℃能生长,4℃不生长,此点有鉴别价值。本菌营养要求不高,不需要有机生长因子。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,因是专性需氧菌,在培养基的表面生长较盛,在液体深部发育不良,在条件适宜的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生长迅速,24h液面出现菌膜,菌液表面呈现蓝绿色或黄绿色水溶性色素。铜绿假单胞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能形成两种菌落,一是湿润扁平、或山脉状大菌落称为La(large)型;另一种是粗糙、凸起、呈乳头状菌落称为Sm(small)型菌落,La型在肉汤中生成易碎的薄膜,膜下菌液混浊,Sm型则形成厚膜、膜下菌液澄清,犹如枯草杆菌肉汤培养液。       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繁殖在PH8.0的碱性环境中有自溶现象并形成粘液状,在固体培养基上可以出现溶菌斑,并有珍珠状光泽的圆点状斑统称“彩虹”现象,或称自溶斑块现象。       铜绿假单胞菌的生化反应,在菌种鉴别上具有重要意义。本菌分解蛋白质能力很强,而分解糖类的能力较低,能氧化分解葡萄糖、木糖及果糖,不分解乳糖、麦芽糖、海藻糖和内消旋肌醇。液化明胶,分解尿素,能在枸橼酸盐琼脂上生长,不产生靛基质,特别是能够利用十六烷和乙基酰胺,分解精氨酸并能还原硝酸盐产生氮气等。如药品检验中主要的生化试验:氧化酶试验、绿脓菌素试验、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,明胶液化试验,42℃生长试验。 3.致病性与抵抗力 致病性:铜绿假单胞菌通常不致病,但在特殊条件下,对人类有致病力,常可引起人体各部位的感染。如烧伤与外伤患者感染本菌后,最易引起化脓性疾病。 抵抗力:本菌对外环境的抵抗力比其他无芽孢菌较强,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强。本菌在潮湿处可长期生存,它的抗干燥能力也较强。 二、常规检查法 铜绿假单胞菌的常规检查法
 供试品 →供试液 →增菌(胆盐乳糖增菌)→溴代十六烷基三甲烷琼脂。若阴性,则报告之铜绿假单胞菌未检出。若阳性,则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→生化反应 →报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