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您的位置:
首页 >> 文章列表 >> 青蒿素及其前体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|
| 青蒿素及其前体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|
|
|
作者: 转载自: 发布日期:2014-9-29
|
|
|
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于l971年从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l~gta L.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个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类化台物。由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、双氢青蒿素及青蒿酯钠具有高效低毒的抗疟活性,尤其对具有抗氯喹能力的脑疟和急性疟有效,因此,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世界药学工作者的关注。由于青蒿素的化学合成 ‘ 步骤繁多、难度较大、得率低、成本高等诸多因素,至今未能产业化生产,而从植物原料中提取分离青蒿素,用于生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制剂成本仍然较高,因此,许多国家的科研工作者都试图通过生物技术的方法,简化生产步骤,提高青蒿素得率,来解决青蒿素原料生产的问题。研究资料表明:青蒿酸(artemisinic acid,I) 和青蒿乙素(arteannuin B,I)- 在原植物中均可被转化为青蒿素。我们在提取分离这二种前体化台物的同时,从不同生长期的黄花蒿中分离得到另外5个化台物,它们是青蒿素(Ⅲ)、 谷甾醇(Ⅳ)、豆甾醇(V)、2,4_羟基-6-甲氧基苯乙酮(Ⅵ)和滨蒿内酯(Ⅶ),其中,后二者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。此外,我们在综台多个文献 :方法的基础上,对青蒿酸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改进。 1 仪器、试剂与方法 1.1 仪器与试剂:熔点测定用wL 1显微测定(未校正)。IR光谱用NICOLET Impact 410红外光谱仪测定,KBr压片 H 谱和”CNMR 谱用VarianXL一500型仪器测定,CDCI。为溶剂,TMS为内标El—MS用Finnigan FTMS一2000型质谱仪测定。 柱层硅胶(1。。~200目)和薄层硅胶G 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,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薄层层析板用硅胶G 加0.3 CMC—Na制备而成 显色剂为2 香草醛浓硫酸和2 溴甲酚蓝乙醇溶液 喷雾后,电吹风加热显色。 青蒿药材分别采于6月初、7月中旬和9月中旬(分别称为幼嫩期、旺盛期和花前期),均采自南京市郊,经作者鉴定为菊科植物黄花蒿。 1.2 提取与分离:青蒿酸的提取分离:幼嫩期黄花蒿叶1 kg,10L丙酮冷浸3次,每次48 h,过滤后合并滤液,经旋转薄膜蒸发仪回收溶剂,得浸膏120 g。加丙酮1 20 mL使溶,加柱层硅胶240 g拌匀,7O℃减压挥干丙酮。用石油醚(60℃~90℃)搅拌上柱,用石油醚(60 ℃~90℃)洗脱至无色,旋转薄膜蒸发仪回收溶剂,得浸膏I.27 g。将浸膏I用4倍氯仿溶解,用0.5%NaOH 溶液萃取3次,第一次200mL,后二次各100 mL.合并碱滤,浓盐酸调pH至l,用氯仿萃取3次,第一次800 mL,后二次各400mL,合并氯仿液,无水硫酸铺脱水后,经旋转薄膜蒸发仪回收氯仿,得浸膏l.12 g。浸膏Ⅱ用石油醚(60℃~90℃)溶解后,加18 g柱层硅胶拌样,上于装有240 g柱层硅胶的层析柱上,石油醚(60℃~90EC)洗脱至无色后,石油醚(60℃~90℃)一乙酸乙酯(95:5)洗脱,得青蒿酸(1.92 g)。 其它化合物的提取分离:同文献。 2 结果与讨论 2.1 化合物VI和Ⅶ的鉴定: 化合物VI:黄色针状结晶(EtOAc) TLC定性用硅胶G板,石油醚(60℃~90 ℃)一丙酮(3:1)展开,Rf=0.46,硫酸乙醇喷雾,显黄色。mp 1 96℃~1 97℃ 。IRcm-1:3 340(hr,OH),1 725(C一0 ) MSm/zi182(M一),167,152,124 HNMR8:l3.77(1H,s,2-OH与C=O 形成分子内氢键),5.92(1H,d,J= 2 Hz,H 3),5.82(1H,d,J=2 H2,H-5),3.78(3H,s,6-OMe),2.48(3H,s,MeCO),2.46(1H,s,4-OH );”CNMRδ:202.1(C= 0 ),166.2(C-4).165.3(C-6).1 63.3(C-2),104.5(C-1),95.6(C-3),91.3(C-5),55.8(6-OMe),32.4(Ac—Me)。鉴定该化合物为2,4一二羟基6一甲氧基苯乙酮(2,4-dihydrox—Y一6一eth0xyacetophen0ne)。 化合物Ⅶ :白色针状结晶(EtOAe)。TLC定性用硅胶G 板,石油醚(60℃~9O℃)一丙酮(3:1)展开,Rf=0.40,紫外线365 nm 观察,显兰色荧光。mp144℃ ~ 145 C。MS (m/z):206(M )。UV:229,294,342。 HNMR3:7.58(IH ,d,J-7.6 Hz,H 3),6.82(1H,s,H 8),6.80(1H ,s,H-5),6.24(1H,d,J-7.6 Hz,H 4),3.9l(3H .s,OM e 7),3.87(3H ,s,MeCO-6) 与文献 一致鉴定为滨蒿内酯(esco—parone)。 2.2 青蒿酸、青蒿乙素和青蒿素在植物黄花蒿的不同生长期的累积量不同。TLC显示,幼嫩期植株的叶中,仅见到青蒿酸的斑点;旺盛期植株的叶中,以青蒿乙素为主,同时,可见到青高素斑点;花前期植株的叶中,仅见到青蒿素的斑点 2.3 在提取分离青蒿酸的过程中,曾参照文献:操作,但由于蜡质和色素的干扰,效果不佳,故此重新设计了提取分离方法。该方法重现性好 2.4 从旺盛期植株的叶中,除分得青蒿乙素和青高素等主要成分外,还得到2,4-二羟基6-甲氧基苯乙酮和滨蒿内酯,这二种化合物是首次从黄花蒿中分得 | |
|
|
|
 |
请点击左侧客服图标进行咨询。或者通过下列方式联系我们。

|
|